說到救護車,很多人都不陌生,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里,大家都見到過救護車風馳電掣搶救患者的場景。如今,經歷了百年發展的救護車功能越來越強大,車輛的細分種類也越來越多,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而這座移動的“小醫院”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
“救護車”的身影初次出現在歷史的長河是在1487年的西班牙,而在這之前,傷員要么流血要么自己爬回去,從而導致更高的死亡率。這個問題引起了西班牙軍隊的重視,于是軍隊首次采用了人力手推式“救護車”運輸傷員,雖然只能運輸不能救治,但傷員被送到戰地救治點的速度也被大大提升了。
就這樣,手推車“救護車”一直沿用至1830年左右,但是隨著歷史發展,手推式“救護車”的效率太低,于是“馬”就接替成為救護車的動力。
當時的拿破侖下令在馬車救護車上裝載各種救護藥物和救護用品,至此,馬車救護車才真正意義上可以在運輸途中對傷員進行簡單的救治,這種救護車也被形象的稱為“野戰醫院”和“流動醫院”。隨后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AMBULANCE”救護車一詞也正式出現,它來源于拉丁文“Ambulare”,譯為流動醫院。
救護車從戰地救護發展到日常救護服務于民眾開始于1869年,當時美國紐約市的貝爾維醫院首次配備和使用了救護車。接受傷者和病人。
救護車的基本演變發展過程就是從人力到機械的—個轉變,1886年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法國人率先將汽車改裝成為具有真正現代意義的救護車。雖然汽車的普及速度在當時很慢,但汽車救護車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救護車的機動性和便捷性。
戰爭的硝煙促使了救護車的發展。于是乎,救護車不斷的被改造,蒸汽機動力、電動,汽油動力相繼投入救護車的實用范圍之內。受地形的限制,甚至還出現了自行車、摩托車、醫護列車等用來臨時擔當“救護車”的角色。這樣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二戰期間,隨著汽油發動機功率的提升,救護車變得越來越大,可以攜帶更多的設備,裝載更多的病人。
1899年,美國芝加哥商人捐贈的電動救護車在邁克爾·里斯醫院正式投入使用。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車于1916年首次被改裝成為救護車,總部位于美國羅切斯特名叫詹姆斯坎寧安父子公司,同一時期生產改裝了搭載了4缸汽油發動機,擁有32馬力的救護車。
1930年,已經有汽車公司開始專門研發并批量生產救護車,聽診器、牽引夾板、氧氣袋、無線電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1957年,海登堡大學的外科教授Karl-Heinz Bauer創建了首次有醫生的救護車,想法是在事故現場為受害者提供外科急救服務。這一思想為在轉運前對病人進行治療即現場急救這一新概念開辟了道路。
一直到1970年左右,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發達,救護車不再是單單的運輸傷病員的一個單純的交通工具,救護車逐漸演變成為一輛高科技的移動醫療單位,搭載了GPS、呼吸機、供氧系統、心電圖機、除顫儀、換氣殺菌系統等十分豐富、全面的“流動醫院”。
本文北京救護車租賃:救護車發展歷史:http://m.fsrcgrw.com/news_detail-107.html由保定素輝北京救護車租賃公司整理發布,歡迎瀏覽閱讀。
免責聲明:我公司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系本站管理人員,我們會盡快處理。